中药水仙花是收录在《中华本草》里的一种中药材,水仙花的名字又叫金盏银台、俪兰、女星、女史花、姚女花,水仙花的四气五味为,辛味,凉性。药物作用在脏腑经络的归属,归肺经,肝经。水仙花的功效与作用:清心悦神;理气调经;解毒辟秽。主神疲头昏;月经不调;痢疾;疮肿。
水仙花简介、水仙花的功效与作用
水仙花的基本信息
中药名称:水仙花(Shuǐ Xiān Huā)
英文名:Chinese Narcissus, flower of Chinese Narcissus
别名:金盏银台、俪兰、女星、女史花、姚女花
药用来源: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arcissus tazetta L.var. chinensis Roem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摘花,鲜用或晒干。
水仙花的生态环境和形态性状
生境分布:生态环境: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。资源分布:分布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原形态:水仙,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卵球形。叶基生,直立而扁平,宽线形,长20-40cm,宽8-15mm,先端钝,全缘,粉绿色。花茎中空,扁平,几与叶等长;伞房花序有花4-8朵,花轴承平伸或下垂;总苞片佛焰苞状,膜质;花芳香;花梗突出包外;花被管细,近三棱形,长约2cm,灰绿色;花被裂片6,卵圆形至阔椭圆形,先端具短尖头,扩展而外反,白色,副花冠浅杯状,淡黄色,不皱缩,短于花被;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内,花药基着;子房3室,每室有胚珠多数,花柱细长,柱头3列。蒴果室背开裂。花期春季,果期4-5月。
形态性状:性状鉴别 花皱缩成小团块。展开后 ,花被管细,先端裂片6,卵圆形,淡黄色,其内可见黄棕色环状副花冠,有的花被呈重瓣状。雄蕊6,雌蕊花柱细长,柱头3裂。气芳香,味微苦。
水仙花的功效与作用和用法用量
化学成分:花含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亚麻酸(lonolen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芸香甙(rutin),石蒜碱(lycorine),甘露糖(mannose),蔗糖(sucrose),葡萄糖(glucose),果糖(fructose)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(eugenol),苯甲醛(benzaldehyde),苄醇(benzyl alcohol)及桂皮醇(cinnamic alcohol),乙酸苄酯(henzylacetate),吲哚(indole)及3,5-二甲氧基甲苯(dimethoxytoluene),水仙甙(narcissin),胡萝卜素C(cartenoids),叶绿素(chlorophyll)。全草含高石蒜碱(homolycorine),多花水仙碱(tazettine)。
性味:辛味,凉性。
归经:归肺经,肝经。
功效与作用:清心悦神;理气调经;解毒辟秽。主神疲头昏;月经不调;痢疾;疮肿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涂。
中药水仙花的相关信息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去风气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妇人子宫病,月经不调。
出处:出自《本草会编》。
来源备注:中药水仙花摘录自《中华本草》